· 7 min read
特斯拉人形機器人功夫首秀!專家全方位解讀,AI 大腦統一新里程碑?
馬斯克與Optimus:新視頻引發的思考
馬斯克深夜發佈了一段關於Optimus演練武術的新視頻,再次引發了廣泛關注。這段視頻究竟是人工智能的真實展現,還是一場精心設計的表演?更重要的是,這代表了特斯拉在人形機器人研發中邁出了哪一步?還有哪些障礙亟待克服?在這篇文章中,我們將深入探討這些問題。
視頻內容分析
這段Optimus的演示並不“精修”,但信息量極大。視頻中,機器人與人類搭檔完成了一系列功夫動作,包括近身對抗、阻擋與受力。Herbert一開場就強調,這並不是為了炫技,而是為了讓大家直接看到最新的動態能力與穩定性。
John的第一反應是“速度超預期”。以往外界對Optimus的執行器能否實現如此高的瞬時速度和響應並不確定,而此次實拍給出了直觀的答案。無論是踢、擋還是切換重心,節奏都更緊湊,關節的加減速也更加利落。
AI驅動的真實機器人
關於“是否遙控操作”,Herbert援引了馬斯克的公開回復:這是AI驅動的,而非遙控操作。這一聲明明確了演示的邊界:雖然有人類編排,但並非遠程操控的“傀儡”。Scott補充道,這段視頻並不是“AI生成”的特效,而是“由AI驅動”的真實機器人。
Scott進一步解釋瞭如何實現如此流暢的動作:首先通過動作捕捉積累示範,然後利用強化學習進行策略訓練,最終形成若干“技能片段”。然而,問題在於這些片段是按劇本順序回放,還是能根據現場狀態自發調用與銜接。
安全設計與流程管理
在近身推擠的環節中,Optimus展現了其安全設計。對方推之前,Optimus雙手先“定住”,隨後在失衡閾值到來時再開啟平衡恢復,手臂與腿部協同找回支撐。Scott指出,這種“先讓動作停穩、再允許接觸”的腳本化節拍是避免誤傷的關鍵。
同樣重要的是“類cobot”的安全策略。協作機器人(cobot)被設計用於與人類共享工作空間,因此必須具備高標準的安全性。Optimus在執行動作時,系統已預知所需的力矩曲線,一旦檢測到超過極限,就會立即停下。
AI模型的統一與未來展望
Ashok Swami提到,當自動駕駛與Optimus的AI模型統一時,火力才剛開始。這意味著兩條技術棧正在合流,尤其是在視覺理解、軌跡規劃與多體協作的低速場景。Scott用FSD(全自動駕駛)打比方,開車像“長序列編舞”,系統會根據突發事件動態調整。
John提醒大家,這不是“if-then”式的經驗規則,而是由海量視頻訓練出的策略網絡,機器人自學出應對方式。這在FSD中早已驗證,效果比人工編寫成千上萬條規則更好。
機器人在複雜環境中的表現
在低速和停車場環境中,特斯拉的新方法通過更平滑的場表示進行表面重建,能夠高分辨率識別地面“STOP”、箭頭、車位劃線等元素。這種感知能力顯然能遷移到Optimus在室內和園區的低速導航中。
Scott指出,儘管車儘量不與世界“交互”,但人形機器人需要頻繁交互。在人群穿行、讀懂人類手勢與意圖上,兩者都要解決“多主體低速避讓”的問題。
未來的挑戰與機遇
回到大家最關心的“什麼時候進家門”,Herbert與Scott都持謹慎態度。要貼近人,首先要像cobot那樣安全,避免誤傷老人小孩。這需要軟硬件雙重安全與長期驗證。
Scott引用圈內人的一句話:機器人會先“好玩”,再“有用”。在手部靈巧與長期耐久尚未完全過關的階段,“表演型”的全身運動更容易標準化,也更能吸引關注。
總結
這段Demo視頻證明了Optimus在速度與穩態控制上取得了進步,同時明確了“AI驅動、非人工遙控操作”的特性。更具前瞻意義的是,FSD與Optimus的AI統一正在按部就班,低速場景的地圖與感知方法會遷移到人形機器人。接下來值得關注的有三件事:AI模型統一的節奏是否能落地到室內和園區導航;22 DOF手的可靠度與可量產性;以及在真實產線的連續作業時長與安全事件統計。
未來的路依然漫長,但進展的方向已經清晰。我們期待Optimus在“會打”與“會幹”之間的跨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