· 9 min read
如何給馬斯克打雞血?深度拆解特斯拉的 8.5 兆市值激勵方案 [SUPERCUT]
特斯拉市值激勵方案的背景
在特斯拉的市值從1萬億推向8.5萬億的過程中,馬斯克的激勵方案引發了廣泛關注。大家好,我是小梗。最近有朋友詢問關於特斯拉薪酬方案的細節,正好Herbert與Cern Basher進行了一次深入的對談,我將其翻譯並分享給大家。
Herbert是一位長期跟蹤特斯拉的YouTuber,而Cern則是一位特許金融分析師,經營投資顧問公司Brilliant Vice,擅長將複雜的財務條款講解清楚。此次討論的核心是特斯拉董事會提出的2025年CEO績效授予提案,這不僅僅是簡單的“發股票”,而是將市值、盈利和產品三條主線緊密結合。
薪酬方案的設計與目標
Cern首先強調,這次的激勵方案是“受限股票”的績效授予,而非傳統的股票期權。兩者的核心區別在於,受限股在解禁後立即附帶投票權,而期權則不一定。馬斯克希望獲得實質性的投票權,這也是此次設計採用受限股的根本動機。
特斯拉在條款中加入了“經濟對價”與抵扣安排,使得授予在財務上更接近期權行權的成本結構,同時保留受限股的投票權屬性。簡單來說,馬斯克既獲得了控制權所需的投票權,也將支付路徑設計得更為市場化。
解鎖機制與市值目標
此次激勵方案設定了12個市值里程碑,每達成一個便解鎖約3500萬股受限股。第一個門檻設在2萬億市值,這意味著特斯拉需要從當前的約1.1萬億市值翻倍。前10個檔次的市值增量為5000億,而最後兩個檔次則直接提高到每檔1萬億,分別對應7.5萬億與8.5萬億,難度顯著增加。
馬斯克要想將所有受限股收入囊中,特斯拉至少需要達到8.5萬億的市值。當前地球上沒有任何一家公司達到這個高度,這既是挑戰,也是對超長期目標的明確信號。
投票權與管理層激勵
馬斯克明確表示,他希望將投票權提升至25%左右。此次安排提供了實現路徑:隨著各檔位的完成,他的持股與表決權逐級上升,投票權目標不再是口號,而是分段可達的目標。
如果將2018年授予的“補償兜底”考慮在內,順利推進的情況下,馬斯克未來的持股可能逼近三成。這一邏輯並不複雜:股東用增量股權換取管理層將公司帶到更高的臺階,投票權與公司價值同步提升。
估值邏輯與市場預期
特斯拉當前市值約為1.1萬億,要邁向2萬億的第一檔,意味著需要在更高的基數上再加碼。董事會在代理文件中提供了一張圖表,展示了不同市值對應的企業數量,強調每個臺階都是在吞下一家甚至多家頂級企業的總和。
Cern用最近12個月的數據估算,特斯拉的EBITDA約為110億美元,當前市值對應的EV/EBITDA倍數約為99倍。若同時達到EBITDA 4000億美元和市值8.5萬億,整體估值倍數將約為21倍。Cern認為,市場不太可能只給21倍,合理的區間更可能在40到50倍之間,市值將自然落在16到20萬億之間。
稀釋與股東回報
在討論稀釋問題時,Cern展示了股本與價格的動態關係。特斯拉計劃增設兩塊“特別預留”股本,一塊約2.08億股給馬斯克,另一塊約6000萬股用於員工激勵。雖然稀釋率約為17%,但在市值與利潤的層層跨越中,這樣的稀釋是值得的。
如果不進行激勵,馬斯克可能會將更多時間與精力投入到SpaceX與XAI,留給特斯拉股東的將是失去靈魂後的價值塌陷。因此,稀釋換增長是為了將公司繼續推向高維的目標。
運營里程碑與產品目標
此次激勵方案不僅關注市值,還設定了12個運營里程碑,其中包括4個產品里程碑和8個盈利里程碑。第一個產品里程碑是累計交付2000萬輛特斯拉汽車,第二個是1000萬活躍的FSD訂閱,第三個是累計交付100萬臺機器人,第四個是運營中的100萬臺Robotaxi。
這些目標的實現將直接影響到激勵方案的解鎖,確保每一檔的推進都必須依賴於真實的業績,而非短期的股價波動。
董事會的意圖與歷史授予對比
董事會在代理文件中明確表示,留住並激勵馬斯克是實現公司目標的關鍵。他們將此次績效授予形容為“火星級”的挑戰,強調設定如此高的目標是為了將公司牢牢綁定在“AI與機器人”的主敘事上。
歷史上,特斯拉的激勵方案逐步提高了市值增量的要求,體現了公司在執行力上的獨特性。董事會希望通過這套激勵機制,確保馬斯克的注意力、控制權與長期激勵都集中在公司的核心目標上。
結論
整套激勵方案的核心在於將市值與EBITDA雙目標結合,確保估值錨不再依賴於“講故事”,而是基於真實的利潤與產品規模。稀釋雖然存在,但回報的潛力更為可觀。未來,投資者需要關注的是硬指標的早期信號,如EBITDA的增長與Robotaxi的運營數據。
最後,關於Robotaxi的定義,必須是使用FSD、為運輸服務提供商業運營且車內沒有人類駕駛員的車輛。這一要求確保了特斯拉在無人化商業運營方面的目標更加明確。
感謝大家的觀看,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。如果覺得有用,請點贊、訂閱和轉發。我是小梗,下期再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