· 8 min read
深度訪談:特斯拉 FSD 14「像有知覺」;激辯 Model Y L 量產與 Robotaxi 戰略取捨 [SUPERCUT]
特斯拉 FSD 14 的新紀元
大家好,我是小梗。最近,特斯拉的 FSD 14 成為關注的焦點,馬斯克多次暗示這將是繼 FSD 12 後的第二次跨代升級,參數提升十倍,並形容其“像是有知覺一樣”。我一直在尋找相關資料,剛好刷到 Herbert Ong 的訪談,覺得內容很有意思,於是翻譯並精編成十多分鐘分享給大家,完整版有一個多小時,鏈接放在視頻描述中。
FSD 14 的核心討論
本次訪談由三位長期關注 FSD 演進的創作者展開:Herbert Ong 是理性冷靜的特斯拉技術分析者;Dirty Tesla 的 Chris 是實測派老用戶,長期上傳真實行車體驗;Brian White 則擅長從產品戰略角度解讀趨勢。他們詳細討論了 FSD 14 的升級內容,包括“像有知覺”的駕駛體驗、技術路徑的純視覺轉向、從版本 11 到 13 的演進對比、對 Waymo 的實測差異,以及未來對“最後二十英尺”場景的擬人化期待。
“像有知覺”的駕駛體驗
他們討論的起點很直接:馬斯克稱 FSD 14“像是有知覺”,並且是自 12 版之後第二次跨代式升級。節目把“sentient”這個關鍵詞拆開解釋,他們沒有把它理解成科幻意義上的自我意識,而是直觀描述一種“活著”的駕駛感——它更像一個經驗老到、懂人類意圖的司機,能把複雜路況拆開處理,很多細微的時機和姿態,都像是“心領神會”。
技術路徑的差異
為了避免盲目樂觀,他們回到一個第三方的現場體驗:投行分析師在奧斯汀試乘了 Tesla 的 Robotaxi,又用 Uber 叫了 Waymo。對比結論是,特斯拉開起來更像真人,Waymo 仍帶有“機器人思考”的停頓與猶疑。分析師的原話強調“更像人開”,並非誇張的安全吹噓,而是座艙內的體感差異。
從版本 11 到 13 的演進
長期測試者把 11→12 的“刪規則、上神經網絡”視為範式切換:11 還在“看到停牌就執行模板動作”,到了 12,模型直接學“當時人類怎麼做”。這一步雖不總能立刻讓用戶驚豔,但把很多“老是同一地點犯同一錯”的機械性問題一刀切掉了。
對“最後二十英尺”的期待
在“最後二十英尺”這類體驗上,他們對 14 版的期待很具體:能把“到達門牌號”升級為“停到我家真正的車位”“在商場優先靠近前門位”,並把“召喚”擴展為“放人即走、遠端自尋車位”的完整閉環。
擬人化的細節
“像活的一樣”到底指什麼?他們給出的人類直覺要點包括:在半掛旁邊少停留、在高速匯入車流時提前側移、遇到他車疑似變道時保持安全距離、與人類駕駛者進行目光與車身微動作的“默契溝通”。如果 14 能穩定展示這些細節,用戶自然會產生“它懂我”的錯覺。
速度策略與安全性
談到短板,他們把“與他車互動的前瞻性”擺在首位。人類司機能通過對方車身姿態、位置與速度的細微變化,猜到“他大概要並過來”,而現階段的 FSD 偶爾也做出這種預判,但穩定性不夠。此外,道路碎石與坑洞的識別繞行仍是可提升空間。
收費站與得來速的語境理解
“收費站案例”是大家眼中最能代表“語境理解”的片段:車輛在收費口停穩,與工作人員完成現金或卡支付,當聽到對方說“祝你晚上愉快”後,車才自然起步離開。工程負責人曾回應,這種行為並非巧合,訓練裡確實在教模型“看”到交易閉環。
Model Y L 的未來
隨後話題轉向 Model Y L。馬斯克在中國發布後罕見表態:美國最早明年末才開產,甚至“可能壓根不來”,理由是 Robotaxi 的來臨會改變產品優先級。這番話立刻引發投資者與用戶的“策略大戰”。
結論與展望
整段討論最打動人的,是這些微小但真實的擬人化畫面:收餐口把車身再挪半尺、收費站聽懂一句“祝你晚上好”、路口紅燈將滅前輕輕鬆剎、遇到“要並不過來”的小車悄悄讓出半個身位。這些不是 KPI,卻是人與機器真正“同路”的開始。
總結到此,他們把 FSD 14 的期待壓縮成一句話:不是“更會開”,而是“更懂人”。當它在越來越多“日常小場景”裡表現得像位禮貌的老司機,人們才會把方向盤與注意力,真正放心地交出去。
視頻就到這裡了,您怎麼看呢?請評論區留言。如果覺得有用,別忘了點贊訂閱加轉發。我是小梗,咱們下期不見不散!